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民对健康保障需求提升,将健康管理服务深度融入保险业发展的环节,构建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成为保险业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9月21日,由中国银保传媒、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来自政府部门、保险机构、健康管理公司、医疗机构、咨询机构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共创新融合共谋新增长”的活动主题,深入探讨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路径、寻求增长之道。
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入融合发展,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以人为本打造合作基石,二是以“惠民”为抓手,三是由“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推进深度融合发展。
以人为本打造合作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给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的健康是中国健康保险事业发展的一个宗旨。
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深圳市一直走在前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利星表示,深圳持续锚定“民生幸福标杆”定位,创新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做出示范。
“助力国民健康是保险业的光荣使命,也是重要职责。”中国银保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表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是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合作的基石。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吕吉云认为,在我国要提高重大慢性病防治水平,必须实现“以诊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其中健康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管理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商业保险的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着力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税优健康险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商业健康保险和医保信息共享等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走向深入,为健康险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以“惠民”为抓手
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以“惠民”为抓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痛点和难点。
比如“看病贵”就是人民群众面临的一个痛点。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把个人要支付的医疗费用,部分转嫁出去。在这方面,保险业要与医疗机构密切合作。
“从宏观医疗体系来看,目前各家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惠民保是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服务创新的一个有力抓手。”周延礼表示。
惠民保具有普惠性、投保门槛低、保额高、价格易接受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居民医保目录和医保目录外高额医疗负担,弥补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缺口。
2015年,深圳市开创了国内普惠型保险业务先河。之后,深圳保险业陆续推出了深圳专属医疗险、国内首款聚焦28种高发重疾的城市定制型保险。“今年,再次升级推出‘深圳惠民保’,首次将罕见病、港澳药械通等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已吸引逾600万深圳市民参保。”张利星表示。
惠民保在解决市民看病贵问题的同时,自身也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几年,惠民保产品可谓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保险业已在20多个省份参与了100多个惠民保项目。其中,多款惠民保产品推出了健康管理服务,以期通过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这一举措可谓双赢: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达到防病的目的;对于保险而言,减少了医疗保险赔付的损失,有利于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由“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
事实上,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保险机构积极整合医疗资源、延长服务链条,从提供健康保险保障拓展至健康管理服务领域。
中国人保健康在专业健康险领域有近20年的探索,据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李晓峰介绍,人保健康聚焦服务,一是优化病程的管理服务产品,构建专业化病程管理服务体系,覆盖发病进展治疗的全病程,放大商保的支付功能,积极改善客户的健康;二是构建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融合一体的产品形态,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嵌入到健康险的管理当中,形成“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产品形态。
据太平洋健康险总经理尚教研介绍,现在医院主动到院外开展健康管理,保险公司则主动进入到医院去承接患者的保障。保险公司不再是只保健康人群,逐渐开发针对非标群体的保险产品。“结合这种变化,我认为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融合应该从原来的‘物理融合’转变成‘化学融合’。”尚教研表示,要进行化学融合,要做到场景融合、数据融合、运营融合和支付融合四方面。
华瑞同康董事长周际认为,如果能够发现且准确测量病程量化风险,保险可以适情定价,健康管理可以适时地干预,分级诊疗可以实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将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进行深度融合。
会上,中国银保传媒还联合普华永道发布《重塑生态——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探索》报告,探讨了在三医联动持续变革和保险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掣肘,并对产业链各环节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提出建议。